浙商博物馆前后收到过吉利、众泰、万丰奥特等多家知名浙商企业捐赠的汽车,但是露天摆放的一个红色玻璃钢汽车车架壳子,却是人们最爱拿手机对着拍照的物品。这辆"破车"被拍得很多,却很少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 |
这件藏品的捐赠者名叫叶文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万元户成为财富代名词时,他已坐拥千万资产。当年被誉为"温州第一能人"的叶文贵,在1988年开始研发电动轿车,这比李书福、吴建中等"造车牛人"都早很多年。在投入1500多万元后,这位当时被媒体称为"造车狂想者"的能人,始终没能实现商品化,最后跌倒在电动汽车的研发路上。
造车先驱叶文贵
"第一能人"如今隐居
第一次见到叶文贵,是在2012年大年三十那一天。能够约到叶文贵,很不容易。之前,我们在原苍南金乡党委书记金钦治的帮忙下,找到了叶文贵的家,却被他婉拒了。
"喝喝老酒,过得很逍遥。"这是一部分人对叶文贵的描述;"一片灰暗、景象衰败,机器也是锈迹斑斑。"这是外界另一种声音。
我和叶文贵是老乡,叶文贵究竟过得怎么样?我也很好奇。我一如既往地给他打电话、发短信,记不清打了多少个。2012年过年前,或许我不厌其烦的"骚扰"终于打动了他,他最终同意我上门拜访。
苍南金乡镇金亭路的金乡包装材料厂,叶文贵和家人就住在厂区的其中一幢大楼里。尽管是寒冬,叶文贵的家却很热闹,叶文贵的女儿、儿子和孙女也都在家,记者去的时候叶文贵刚刚把上门拜访的亲戚们送走。
身穿一件白色衬衣,外面就披了一件黑色夹克,个头瘦瘦高高的叶文贵看上去很精神。脸带沧桑,牙齿有些烟黄,留着淡淡的八字胡,看上去还是地道的农民模样。
这让我很快联想到之前朋友的介绍:"在金乡隐居10多年,平日里养着一池子锦鲤,偶尔会到镇上买买鱼食,‘叶文贵’早已不是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
为圆"造车梦"
前后砸了1500万
叶文贵回忆创业经历时很轻松,但聊起随后造电动车的那段故事时,话题显然没那么轻松了。外人看来的"电动车狂想"究竟如何缘起的呢?
小时候的叶文贵,就已经会组装收音机了。到了初中,叶文贵的物理成绩出奇地好,老师上物理课用的那些模型,都是老师让叶文贵做起来的。事实上,在黑龙江上山下乡9年时间里,叶文贵就已经有了造车的梦想。
1988年,当"万元户"还是稀奇的时候,叶文贵已经赚到了1500万元的现款。"国内当时跑的汽油车都是外国品牌,所以我决定自己造一个车,造一个中国人自己品牌的电动轿车。"他回答得轻描淡写。
于是,叶文贵把这笔资金切成两块,其中主要一块是投资实现自己的造车梦。叶文贵并非想生产传统意义上的汽车,而是要搞发明创造,生产既环保又节能的电动轿车。
叶文贵清楚地记得1989年秋,第一台四轮四座电动汽车试车成功时的情景。这辆汽车玻璃钢车身,一次充电需要一夜时间,一次可跑100多公里,这台样品车于1990年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这个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水平。"
叶文贵给电动轿车取了一个类似于自家孩子的名字——叶丰牌,自己担任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第一批造了2辆叶丰电动轿车,第二批也造了2辆,第三批造了7辆,第四批造了1辆。当时,一辆车的定价是5万元。只是,当时没有充电站,也不能商品化。
"钱很快就花光了,当时周围的朋友劝我放弃,但是谁劝也没用,1995年的时候没钱了,项目就停掉了。"聊到项目的终结,叶文贵同样轻描淡写。为了自己的梦想,叶文贵前后投入了1500余万元,终因财力所限不得不终止了该项目。叶文贵也曾试图转让技术,或者向国家申请资金支持,最终也都没有成功。
"我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因为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于造车耗尽财富,叶文贵看得比较淡。
浙商造车之旅,梦想先行
"我不造车,我儿子也要造车。"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曾经这样说出自己的"造车梦"。
很多的浙商都有着自己的造车情结。
叶文贵的经历也许有点令人扼腕,但更具悲情色彩的是奥克斯集团老总郑坚江。这个和李书福一样有着"造车梦"的浙商,曾高调进军汽车业,宣布要在5年之内融资80亿元,打造一个庞大的汽车帝国。没想到,一年之后,奥克斯折戟沉沙,宣布退出汽车业,"奥克斯花4000万元做了一场汽车梦"。
但莫以成败论英雄,在这条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大家都是成功者。浙商造车之旅,将这群体身上敢想敢闯敢干敢于突破创新的浙商精神挥洒得淋漓尽致。
再看到叶文贵的那台废旧车壳,我就会想起当年媒体的评说:在金乡点燃的,是"中国农民的电动轿车梦"。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