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国产自主品牌车的出口态势普遍疲软、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吉利何以依然维持逆势上扬?在外贸形势依然低迷的背景下,吉利的增长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其他中国制造借鉴?近日,记者走进吉利集团出口增速最快的宁波北仑基地,一探究竟。
![]() |
"问题文化"年增值上亿
时近中午,吉利北仑基地的冲压车间内依然机器轰鸣。身手敏捷的黄色"机器人"在冲压生产线上忙着清洗、涂色等工序,工人们只需在边上检测着机器运转情况即可。
吉利宁波生产基地副总经理李伟平介绍,以往冲压车间里需要超过50个工人,而记者在现场的车间看到,目前在岗的工人已精简至13人。"不仅节约人力成本,机器化运作能最大程度上保证精确度、减少人工误差。"李伟平介绍。
"机器换人"的同时,记者在吉利北仑基地看到的吉利"问题文化"也颇引人注目。
李泽东,吉利北仑基地绘装厂一个普通员工,爱思考也好钻研技术难题。在吉利工作的5年间已经获得专利6项,发明专利2项。其中他提出的一则用普通氧替代高纯氧的问题解决方案,可为吉利汽车每年节约100万元的生产成本。
这只是吉利"问题文化"中的一则小故事。在吉利的冲压生产车间,一个优秀员工提案的公告栏内,罗列着一批类似的员工提出的技术问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公告栏内还附着一张清晰的柱状图,统计的是工人的月度提问数量和参与度,记者看到今年1至9月份,每个月员工的参与率维持在99%至100%之间,"我们不仅仅是考核提问的总量,更要考察全员参与率,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管理中来。"李伟平说。
这位跟随李书福一路创业至今的"老吉利"对吉利的这种"问题文化"很是引以自傲:"对汽车制造这样一个高精密度和高复杂性的制造业来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成本的节约也源自每一个细节的改进。"
据介绍,吉利集团这样的"问题文化"每年可为公司创造上亿元的效益增值。
贸易便利化的受益者
当一辆汽车途经冲压、焊装并完成总装,正式出炉,并不意味着任务完成。在吉利北仑基地的总装车间,记者看到每一辆完成总装的汽车还需"过五关斩六将",一路经过密封性测试、四轮定位检测等至少六道检测工序。
而与此同时,这些检测的每一个细节,也被高清摄像头同步记录、传输至北仑区检验检疫局的监控室内。通过高清屏幕,北仑检验检疫局二科科长沈智红可以把每辆汽车的制造过程尽收眼底。
宁波北仑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毛可辰介绍,考虑到吉利汽车在出口产品、质量把控还是在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上都是当地企业的典型,宁波检验检疫系统将吉利汽车作为推进"贸易便利化"的试验田和突破口。
除了上述生产与检验同步等举措,还有包括允许其将指定的第三方机构监装改为自主监装,将出口售后零配件须在供应地分别检测改为入库抽检的配送模式等多项创新举措在吉利试点。记者在吉利宁波北仑基地现场感受到,这种检验与生产同步的检测方式等贸易便利化举措,大大简化了出口检验检疫的周期和手续,在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上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按照以往的检验程序,汽车出口前需要提前预约、单独进行检测,既费时又耗费人力。"李伟平说。在他看来,吉利宁波基地的出口逆势增长,除了正确的海外战略布局,也得益于宁波率先试行的一些贸易便利化举措。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